去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我去河曲看了一回放河灯。对放河灯早就听说过,也从电视画面上看过。但真正到实地去看,还是被那凄美肃穆的场面震撼了。那天似乎全城的人都出动了,涌到了古渡口,静静地目送着苍茫的河面上那闪烁着的小小河灯顺着水缓缓地漂向远方。
这是一个古老的祭奠仪式。当年这里的人们被贫瘠所困,不得不丢下妻儿老小走西口。
盼亲人归,可怜的人们只能尽自己的心思用纸糊下一只小小的船儿,在小小的船上点一支小小的灯,给自己亡故的亲人照亮回家的路。一年又一年,人们将河灯放在黄河里,一年又一年又有谁的亲人能真正回来?可是一年又一年人们就是那么虔诚地放着这河灯。那小小的河灯寄托着对亲人的期盼。如今同样是放河灯但内容除了对逝者的追思外还多了一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望着起伏的河面,若隐若现的河灯,我感动了,第一次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动人心魄的祭奠仪式。
说起来,世界上许多民族信仰不同,但有一个共通的地方,这就是不仅修今世,而且盼来世。究其原由,大概生活说到底苦多于乐,要不然怎么人的生命会是以自己哭开始,以别人哭自己而结束呢?既然生活不容易,却又已经来到这世界上,就得修行修德,以求来生幸福。为了来生过得好,今生再多的苦再多的难也得忍受下去。年轻的时候听到有人这样说理解不了,只是轻蔑地一笑,认为是愚昧。可是现在好像能理解一些了。
因为有人说生活对每个人的恩赐是一样的,可事实上人们总看到它给人的不同。许多地方许多家庭因为自然的和更多的原因比起其他家庭要遭受更多的苦难,而有一些苦难不是靠道理,靠坚强就能挺过去的。他们需要心理的慰藉,这些慰藉有时包括一些自欺欺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心理平衡,才有活下去的理由。为了来世的幸福可以忍受今世的痛苦。这苦中之苦莫过于亲人的过早离世。因为生活再苦,全家人苦在一起,有时也会营造出一丝甜蜜,一丝幸福。可是再幸福的生活却会因为亲人的离去立时坠入痛苦的深渊。
大多数人都知道人生只有一次,时间不会倒流。可是面对亲人的逝去宁肯相信逝者的灵魂还在,今生死了来世仍会复生。其实这是一种感情寄托,是生者减轻思念之痛苦的理由。为了这理由,生者用各种形式对死者进行了哀悼和追思,这又叫祭奠。除了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就是希冀着死者能早日托生。世间有许多仪式,唯有祭奠这仪式最庄严肃穆,最撼动情感。有些仪式可以任由人说成是花架子,形式主义等等,而祭奠这种仪式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说它是形式是因为它有一套老辈人才能弄明白的繁文缛节,说它不纯是形式,是因为举行这仪式的本身就是对逝者追念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逝者的追念是生者为人的天性。
由祭奠我意识到有时候有些仪式是不能一概摒弃的。为什么中华文化中会流传下来那么多节庆仪式,就是因为它流传下来的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我们可以改革这些形式,使形式赋予更健康积极的内容,却不能完全不要其必要的形式。就像放河灯的人们,亲手将那浸着情和泪的灯放入水中,望着它消逝在黑暗中,任由一种神秘幽幻般的感觉咬噬着内心。人的一生不就像这一盏盏河灯,只知道现在在何处,却不知将来去何处,于是对生命的未知和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有时候只有通过仪式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仪式是一种感情的附着物。
人们需要常常举行一些仪式表达自己的内心,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提醒自己应该干些什么。常常在仪式中反省自己的内心,问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你牵挂的人吗?还有牵挂你的人吗?
有时候摒弃了形式就是摒弃了内容,就是为了给自己摒弃内容找借口。特别是当这些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民族优秀文化的时候。